第一经济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集宁区察哈尔毛绣:指尖非遗“镊”国粹


【资料图】

体验毛绣制作,感受非遗魅力。郭小燕 摄

走进集宁区察哈尔毛绣工作室,肖占贵正手持镊子,将动物的毛栽植在大经纬纱网线上,“镊”出的动物毛色光泽丰富、立体蓬松,画面生动而有质感。

察哈尔毛绣又称“毛植”,蒙古语为“苏日哈塔木乐”,是蒙古族古老的手工技艺,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肖占贵是察哈尔毛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

“毛绣制作工艺复杂,要求艺人做到心想手到,所制动物形象逼真、鲜活生动。”肖占贵介绍,毛绣的制作技法,是先将皮毛鞣制后,根据需要剪下不同长度、颜色的锋毛,栽植在大经纬纱网线上,形成动物轮廓,再给毛绣上的动物安置口、鼻、眼等细节,最后配置背景和画框。毛绣作品以写实、立体、粗犷、鲜活著称,能够真实再现动物原生状态,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是原生态的草原民族工艺。

相皮、辨色、舒皮、钩绒、剪毛、栽植、推毛、上须、点眼、磨口等24道技法,肖占贵用了整整8年时间才完全掌握。他说,取材于动物再还原为动物,为作品赋予灵魂。让作品“活”起来的关键是皮毛,选皮毛实际上是选皮和选毛,动物皮毛的花纹看似简单,实际有复杂的规律,中间出一点错,就会影响整体效果。为使绣制的动物生动逼真,在绣制成年动物和幼年动物时肖占贵会选用不同的毛来表现,剪毛十分讲究,长毛、短毛的变化是毛绣立体传神的关键。

毛绣是一项原生态艺术,传统工艺要求做什么动物就要用什么毛,然而在倡导动物保护的大环境下,这一点是很难实现的。对此,肖占贵从辽宁、吉林再到甘肃、青海、西藏等地,从不同海拔、不同纬度、不同气候的地区饲养的牛、马、羊、犬等家畜的锋毛、沙毛和绒毛中,找到了可以替代猛虎、雄狮、猎豹等野生动物的材料,使毛绣工艺从“死胡同”走向“阳关道”。

“一镊一剪蕴含着心血与情感,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心独运和精心制作。”在对一幅幅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毛绣艺术作品的介绍中,肖占贵向记者分享了他的成长故事,“察哈尔毛绣伴随着我的一生。我的技艺传承自父亲,1956年他作为外援专家在蒙古国乌兰巴托结识了毛绣工艺大师苏日嘎拉图。父亲学习天赋高,大师便将这项技艺教授于他。当时察哈尔毛绣在我国已经销声匿迹了几十年。可以说,我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毛绣技艺的第一代传承人。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我跟随父亲学习毛绣技艺,这一学就是一辈子。”

时光与匠心,造就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察哈尔毛绣世代传承,蜕变新生,赓续不辍。从过去只传内不传外,到如今开设察哈尔毛绣培训班;从过去制作材料与作品形态的严格对应,到如今由草原五畜皮毛所代替;从过去的狮虎豹题材,到如今的远古巨兽、家养宠物;从过去的平面挂毯艺术,到如今的机械智能立体工艺……察哈尔毛绣不断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价值和温度,也呈现出北疆非遗精湛技艺背后永续创新的鲜活生命和夺目光彩。(李璟 孟宇)

[责任编辑:贾小燕]

关键词: 股票频道 24小时直播

标签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