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经济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聚焦 > 滚动 > 正文内容

【天天速看料】东软熙康三度递表港交所健康码主角“东软系”医疗资本版图雏形初显

曾因“成都核酸码崩溃”事件陷入舆论漩涡的东软集团(600718.SH)正在资本市场开启更多布局。

11月17日晚,东软集团旗下的东软熙康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东软熙康”)向港交所主板递交IPO申请,加之此前的2021年5月、2022年2月申请,这已是东软熙康去年至今的第三轮交表。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东软熙康是截至2021年底中国最大的“云医院”经营主体。


(资料图)

2022年上半年,东软熙康旗下四大业务云医院平台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和智慧医疗健康的收入分别为0.51亿元、0.63亿元、0.55亿元和0.74亿元,占比分别为21%、25.9%、22.6%和30.5%。

作为东软熙康其他三大业务的发展基础,“云医院”对更多医疗机构的导流帮助东软熙康实现了更可观的增值收入,而之所以能够吸引更多医疗机构入驻,也源于地方卫生部门的“倡导”。

即便如此,东软熙康报告期内却始终未能够摆脱亏损的状态——2019年至2021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97亿元、5.03亿元、6.14亿元,同期净亏损分别为2.10亿元、1.96亿元和2.96亿元。

此次IPO,东软熙康计划继续加大云医院平台的建设,同时针对患者端提供更多的健康服务等。

作为东软熙康的控股方,东软集团及其大股东大连东软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东软控股”)合计持有东软熙康51.36%的股份。

这并非东软系近年来唯一运作的上市项目,旗下从事医疗供应链管理的望海康(北京)科技股份公司(下称“望海康”)早在2020年就已开启科创板IPO辅导,不过截至2021年后再无进展;再如东软集团旗下的医疗影像业务主体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软医疗”)也在冲刺港交所IPO,而由东软控股董事长刘积仁实际控制的东软教育(9616.HK)则已经完成对港交所的登陆。

若上述拟IPO项目得以完成,资本市场中一个坐拥2家A股公司以及3家港股公司的“东软系”或将赫然形成。

获客能力待考

在经营模式上,东软熙康以云医院平台建设为基础,连接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和智慧医疗等业务,客户涵盖政府、医疗机构等。

云医院实际上是一个依托线下医疗机构而存在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聚合平台,将当地的医疗机构等纳入平台中,患者则可以通过该平台享受处于区域之内医疗机构的线上诊疗、预约挂号、买药、居家护理等各类服务。

市面上的“云医院”目前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由政府牵头整合区域内的医疗机构;二是大型医疗机构主导、联合当地其他医疗机构;三是企业主导建立的互联网医院。

东软熙康的云医院业务主要属于第一种。例如东软熙康承建的“宁波云医院”就属于由有关部门出资承建的服务平台。据宁波市卫计委息化处处长孙向东介绍“宁波市所有的医院、所有的互联网医疗平台都通过宁波云医院来实现的互联网医疗功能。”

东软熙康正是以城市为入口切入各地的云医院平台。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东软熙康已覆盖28个城市,是中国最大的云医院网络运营者。而截至2022年6月底,东软熙康的云医院已接入医疗机构达2248家。

对于东软熙康来说,云医院业务并不只是形似新基建的“一锤子买卖”,其还可通过后续运营、增添功能模块来创造更多增值收入。

例如2016年就已经完工的宁波云医院项目,至今仍在为东软熙康带来持续增长的收入。2019年至2021年,该项收入分别达0.21亿元、0.51亿元、0.78亿元。

作为基础设施,云医院也让东软熙康实现了更多类医疗服务的“引流”。

例如宁波云医院实现了对居家护理等业务的导流。据宁波云医院官网,宁波全市公立医疗机构中拥有5年以上经验且能够提供居家护理的执业护师已有6000多名。

2021年、2022年上半年,东软熙康的云医院业务收入分别为1.28亿元和0.51亿元,同期毛利率分别达到46.4%、46%。

东软熙康的云医院业务能否能否获得持续增长的关键,仍然取决于加入云平台医疗机构的数量以及最终能够触达患者的规模。

而与东软集团曾卷入舆论漩涡的健康码业务相似,东软熙康的云医院业务似乎也有赖于地方部门的支持。

“由于通常由地方政府负责确定以城市为入口的云医院平台的一般功能和模块。”东软熙康表示,“在搭建平台初期,我们注重与地方政府的有效沟通与密切合作。地方政府通常会推荐其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机构接入我们以城市为入口的云医院平台。”

东软熙康CEO宗文红也曾坦言“熙康此前已经得到多地卫健委的支持,搭建起城市云医院。”

“东软系”版图成型在即

东软熙康除了为政府等提供医疗平台建设的服务外,同时还通过线下医疗机构面向C端客户开展体检、慢病诊疗等健康管理业务,该项业务2021年收入达2.41亿元,占比为39.2%。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业务与其控股股东东软控股旗下的东软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东软健康”)在业务范围上具有一定相似性,即同样通过线下机构开展医疗业务。

对于疑似的同业竞争问题,东软熙康解释称,东软健康的线下医疗范围主要包括心血管及牙科业务,与东软熙康的体检业务并不相同。

但风(ID:TradeWind01)调查发现,东软熙康的线下医疗的经营范围似乎仍然与东软健康构成重合。

例如东软熙康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高新荣华北路综合门诊部的经营范围就涵盖了东软健康所主打的牙科业务。

除了东软熙康、东软健康外,东软系旗下涉足多项业务已经或筹划染指A股或港股市场,包括旗下的望康海、东软医疗、东软集团以及东软教育。

望海康主要为医疗机构提供供应链数字化管理业务,除东软系合计持股超过41%外,中国平安、泰康人寿两大险资还以第二、第三大股东身份分别持有望海康20.38%、14.54%的股份。

北京证监局息显示,望海康2020年就已启动科创板IPO辅导,但2021年之后该项目再无进展。

这可能与望海康的亏损有关。2022年上半年望海康的营业收入达0.72亿元,但同时出现了1.25亿元的亏损。

此外,东软系旗下开展医疗影像设备业务的东软医疗也在筹划港股上市,2022年上半年,该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02亿元、2.18亿元。

作为东软系旗下的最核心资产,上市多年的东软集团业务范围最广,其不仅涵盖与医疗相关的电子病历、医保息化等业务,同时还涉足城市数字化、车载软件、企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

2022年前三季度,东软集团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5.64亿元、1.29亿元,两项指标同比增长4.57%、39.38%。

在覆盖医疗行业多个环节的同时,东软控股董事长刘积仁还控制着港股公司东软教育70%以上的表决权,东软教育是境内鲜有的上市民办高等教育企业,旗下设有大连学院、成都学院和广东学院三所民办高校,截至2022学年共有1.71万名学生。

这也意味着,若上述拟IPO项目最终实现上市,一家涵盖医疗服务、医疗息、政务数字化、高等教育等多个板块、横跨2家A股公司及3家港股公司的“东软系”有望呼之欲出。

事实上,这也正是刘积仁既定的资本目标,正如此前的公开表态“将进一步打造上市公司集群,以此为基础,运用好资本市场,构建企业发展的新生态。”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

关键词: 医疗机构 东软集团 年上半年

标签阅读


}